行业资讯

5月汽车产销均同比下降

6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通报了1-5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从市场情况来看,5月汽车产销同比下降。分车型来看,在去年同期基数快速增加的背景下,乘用车增长压力明显增加,产销已呈现小幅下降,但豪华车仍呈现增长;与2019年同期相比,乘用车销量增幅较上月也有所回落,反映出疫情之后的汽车消费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在商用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货车受重型车国六标准切换临近的影响,产量同比降幅明显,但商用车中的客车在轻客市场拉动下,产销呈现大幅增长。新能源汽车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继续刷新当月产销历史记录。汽车出口也表现突出,继续刷新当月历史记录。

 

汽车产销同比下降

 

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4.0万辆和212.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8.7%和5.5%,同比分别下降6.8%和3.1%。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增长10.3%和11.1%,产量增幅比4月扩大1.6个百分点,销量增幅比4月回落2.4个百分点。

 

 

1-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62.6万辆和108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4%和36.6%,增幅比1-4月继续回落17和15.2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分别增长3.6%和5.8%,增幅比1-4月扩大1.5和1.3个百分点。

 

乘用车产销同比小幅下降

 

5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61.7万辆和164.6万辆,环比分别下降5.7%和3.4%,同比分别下降2.7%和1.7%,与上月相比,增速由正转负。分车型来看,本月SUV产销同比下降最快,轿车产量下降,销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伴随着去年同期基数的快速回升,产销同比的增长压力均明显加大。与2019年相比,乘用车产销同比增长8.2%和5.2%,其中产量增幅比4月扩大5.2个百分点,销量增幅比4月回落2.8个百分点,产量增幅的快速扩大或与2019年5月企业为应对轻型车国六标准提前实施采取减产措施有关。

 

 

1-5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828.5万辆和84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1%和38.1%,增幅比1-4月继续回落16.2和15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4%,销量同比增长0.3%,其中产量降幅比1-4月继续收窄2个百分点,销量增速已实现由负转正。

 

5月,国内生产的豪华车销量完成27.2万辆,同比增长7.2%。1-5月,国内生产的豪华车销量完成140万辆,同比增长53.8%。

 

商用车产销同比下降明显

 

5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2.4万辆和48.2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8.6%和12.1%;同比分别下降19.6%和7.4%。分车型情况看,货车产销同比明显下降,客车产销同比大幅增长。与2019年同期相比,商用车产销同比增长18.7%和37.1%,其中产量增幅比4月大幅回落14.2个百分点,销量增幅比4月扩大2.1个百分点。

 

 

1-5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4.1万辆和24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8%和31.9%,增幅比1-4月别回落19.2和15.4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商用车产销同比增长26%和30.6%,其中产量增幅比1-4月回落1.8个百分点,销量增幅比1-4月扩大1.5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继续刷新当月产销历史记录

 

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完成21.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倍和1.6倍,继续刷新当月历史记录。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万辆和1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万辆和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7.8%和1.2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8辆和9辆,同比分别下降41.5%和90.0%。

 

 

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7万辆和95万辆,同比均增长2.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1.8万辆和7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倍和2.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9万辆和1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1.3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8辆和207辆,同比分别下降47.3%和44.1%。

 

汽车出口继续刷新当月历史记录

 

5月,汽车企业出口15.1万辆,环比下降0.2%,同比增长2.1倍。本月出口继续刷新当月历史记录。分车型看,乘用车本月出口11.5万辆,环比下降1.4%,同比增长2.3倍;商用车出口3.6万辆,环比增长3.9%,同比增长1.6倍。

 

 

1-5月,汽车企业出口67.0万辆,同比增长1.1倍。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51.1万辆,同比增长1.1倍;商用车出口15.8万辆,同比增长1倍。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这对汽车消费的稳定起到良好支撑作用。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世界经济恢复很不平衡,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这也给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芯片供应问题对企业生产的影响逐月加剧,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加大企业成本压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给出口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对于未来汽车行业发展需保持审慎乐观。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摘编整理:梅峰 

设计推送:叶涵

总审:王黎明

2021-2026全球智能制造平台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8%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日前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智能制造平台市场规模预计为58亿美元,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132亿美元,报告期内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8%。

 

untitle121211d.png

 

报告认为,该市场的增长主要由工业自动化的增长,汽车工业中智能制造平台的普及,政府对工业自动化的支持增加以及对简化和自动化数据以提高生产率的需求日益增长所驱动。



从细分市场来看,离散行业预计将在预测期内成为智能制造平台市场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


离散行业包括汽车、工业制造、电子与半导体、医疗设备、航空航天与国防等。其中,汽车行业在智能制造平台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由于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传统工艺的低效率,预计在预测期内获得22.1%的最高增长率。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喜好、技术进步以及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法规的出台,导致了汽车产品的高度复杂性。


此外,在预测期内,用于设备管理平台类型的智能制造平台将以最高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工业4.0、数字化和互联企业的出现已经影响了各个行业,在他们的工厂中部署了先进的解决方案。因此,由于从工业设施中使用的各种设备生成大量数据,管理设备和所生成的数据变得至关重要。设备管理平台允许连接和断开新设备,控制各种设备,查看设备详细信息并检查其状态以及远程监视设备。


从区域来看,亚太智能制造平台市场预计将以最高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untit2626262led.png

预计在预测期内,亚太地区将保持全球智能制造平台市场最大的增长速度。过去几年来,亚太地区在工业化方面一直显示出令人瞩目的发展,并且处于世界其他地区数字革命的最前沿。可以看出该地区正在稳步向数字未来发展。在亚太地区,有大量新兴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更容易采用数字化。因此,该地区的数字化率一直在增长。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采取了许多举措,以鼓励在其本国工业中实施工业物联网技术。政府对采用自动化技术以及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支持是推动亚太地区工业物联网市场增长的一些主要因素,这反过来有望推动智能制造平台市场的增长。


而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平台服务提供商主要有:ABB(瑞士)、西门子(德国)、施耐德电气(法国)、IBM(美国)、PTC(美国)、SAP(德国)、艾默生电气(美国)以及通用电气(美国)。

2021年一季度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0年我国率先有效控制疫情,下半年以来经济迅速恢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3%。在此基础上,2021年中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

 

国内经济的增长,拉动了机床工具市场需求的恢复与增长。2021年1-3月,机床工具行业延续2020年下半年以来恢复性增长态势,与上年同期和2019年同期对比,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大幅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改善。

 

放眼全年,机床工具行业将有可能扭转近十年以来的下行趋势,实现5%以上的增长。

 

一、行业运行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统计数据、企业调研情况和有关分会提供的资料,对机床工具行业2021年一季度运行情况概要分析如下。

 

(一)营业收入持续大幅提升,各分行业普遍增长

 

2021年1-3月,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1%。从分行业看,数控装置和滚动功能部件的同比增速超过100%;金属切削机床、机床附件和磨料磨具的同比增速在70%以上;金属成形机床和机床电器的同比增速在50%左右;工量具的同比增速接近40%。与2019年同期比较,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增幅超过30%,但是各分行业情况不同:金属成形机床有接近20%的降幅,工量具基本保持持平,其他分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二)利润总额明显增长,各分行业全面盈利

 

2021年1-3月,重点联系企业利润总额为盈利6.6亿元,上年及2019年同期均处于亏损状态。从分行业看,各分行业均实现盈利。具体来看,金属切削机床、滚动功能部件、磨料磨具和数控装置由同期的亏损转为盈利;金属成形机床、机床电器、机床附件和工量具上年同期盈利,今年一季度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均明显增长。

 

(三)企业亏损面同比收窄但大于2019年

 

2021年3月,重点联系企业中亏损企业占比为28.6%,较上年同月收窄12.0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月相比较,重点联系企业亏损企业占比扩大2.1个百分点。

 

(四)订单持续高速增长,增长幅度超预期

 

2021年1-3月,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90.1%;在手订单同比增长28.1%。其中,金属切削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111.5%,在手订单同比增长25.6%;金属成形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53.7%,在手订单同比增长34.6%。与2019年同期比较,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增长62.7%,其中金属切削机床新增订单增长74.6%,金属成形机床新增订单增长31.7%。在手订单增长趋势类似。

 

(五)机床产量增长,成品库存略降

 

2021年1-3月,金属加工机床产量同比增长71.8%,产值同比增长70.8%。其中,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71.6%,产值同比增长76.3%;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同比增长72.8%,产值同比增长59.4%。与2019年同期比较,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和产值约有10%的增长,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和产值约有5%的增长。

 

2021年1-3月,重点联系企业存货同比增长3.1%。其中,原材料库存同比增长7.5%,产成品库存同比下降3.5%。金属加工机床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0.7%。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同比增长0.2%,金属成形机床同比增长17.4%。

 

二、进出口情况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1年一季度机床工具进出口总体呈现明显增长的态势,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5%,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增长9.5%。

 

2021年一季度机床工具进出口保持了自2019年6月以来的顺差态势。机床工具商品进口32.8亿美元,出口40.3亿美元,顺差为7.5亿美元。

 

进口方面,2021年一季度进口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进口额同比增长22.9%,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下降3.3%。其中,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16.8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其中,金属切削机床进口额1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7%;金属成形机床进口额3.1亿美元,同比增长34.2%。一季度,切削刀具进口额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6%;磨料磨具进口额1.8亿美元,同比增长30.8%;机床功能部件进口额增幅最大,为4.7亿美元,同比增长63.7%。

 

从进口来源来看,2021年1-3月进口来源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日本10.9亿美元,同比增长50.9%;德国6.7亿美元,同比增长7.1%;中国台湾4.3亿美元,同比增长68.5%。

 

出口方面,2021年一季度总体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出口额同比增长37.3%,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增长22.8%。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额11.2亿美元,同比增长40.8%。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出口额7.7亿美元,同比增长43.0%;金属成形机床出口额3.6亿美元,同比增长36.4%。一季度,切削刀具出口额8.3亿美元,同比增长49.6%;磨料磨具出口额8.2亿美元,同比增长56.5%。

 

从出口去向来看,2021年1-3月份,出口去向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5.1亿美元,同比增长47.2%;越南3.1亿美元,同比增长57.1%;印度3.0亿美元,同比增长46.2%。

 

三、行业运行特点

 

(一)整个行业运行情况全面好转

 

从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统计数据、有关分会提供的分析材料,以及协会对部分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2021年一季度各分行业的多数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大幅度增长,与2019年同期比也有一定程度增长,订单饱满,加班情况普遍,生产压力很大。近十年来行业整体波动下行后,市场需求呈现复苏态势。

 

进口实现恢复性增长,进口额与2019年同期比仅小幅减少,出口不仅同比大幅增长,且比2019年同期增长2成多。

 

市场需求转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国家为克服疫情影响实施的经济刺激和助企纾困政策显效,国外疫情反复使得大量订单涌入我国,同时进口需求得不到保障,疫情期间需求的延后释放,汽车制造业恢复增长,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行业大幅增长的拉动,以及2020年同期基数低,等等。

 

(二)金属切削机床增长趋势更为强劲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1-3月金属切削机床分行业的营业收入、机床产量、新增订单、在手订单同比增长幅度显著。与2019年同期比较,也有一定程度增长。特别是在手订单维持高位,新增订单持续快速增长,且远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速,为后期发展提供充足的内生动力。

 

金属成形机床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长幅度普遍低于金属切削机床。与2019年同期比较,金属成形机床新增订单增长31.7%,其他多项指标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金属成形机床分行业的整体上处于恢复过程当中。但有一些行业重点企业已经呈现出强劲增长趋势。

 

(三)创新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协会调研中了解到,在市场需求普遍转旺的形势下,机床工具行业企业的运行情况仍有较大差别。在行业下行期间坚持不懈进行产品研发和结构调整、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的企业,经营业绩更为突出。

 

近年来,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背景下,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例如,新能源汽车、5G及半导体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机床工具产品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总体上产品需求层次正在逐步提高。机床产业发展正呈现出由离散型制造技术向系统集成和智能制造技术转变、从批量化向定制化转变、从需求实现向需求创造转变、从投资型向投资兼顾消费型转变的新变化。应对需求变化和竞争压力,创新成为驱动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行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原材料价格上涨严重影响企业经营

 

很多企业反映,当前钢材、铜、铝等主要原材料,以及产业相关配套件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大幅上涨。对锻压机械、重型机床、机床附件等分行业的影响尤为严重。

 

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原材料价格的宏观调控,抑制价格的异常上涨,维护企业正常经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健康发展。

 

(二)机床工具行业人才缺乏问题突出

 

在近年来机床产业持续下行情况下,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工作相对辛苦,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工资水平却很难大幅提升,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机床行业。企业普遍反映,专业技术人才招聘困难重重,高端人才更是难找。铸造、焊接、机加、装配等产业工人招聘也愈加困难。

 

建议国家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技工培养,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同时研究出台稳定和培养专业和技能型人才的政策。

 

(三)突破卡脖子问题所需研发投入不足

 

由于机床工具产品利润率不高,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特别是高端机床、数控系统、精密传感器、关键功能部件等卡脖子领域,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差距大,需要的科研资金投入很大,大多数企业无法负担。

 

当前国内外各方面情况的演变,给高端机床及配套功能部件、数控系统等的国产化替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机床工具的用户企业对国内产品的接受意愿大为提高。建议国家加大支持力度,使一批具备攻关条件和基础的企业脱颖而出,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并带动行业转型升级。

 

总体来看,一季度机床工具行业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行业运行稳中向好,实现了全年开门红,为全年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问题比较突出。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外部经济环境依然复杂。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目前机床工具行业较好的发展趋势,我们预计,如疫情没有严重的反弹,不确定因素得到有效应对,各项政策持续显效发力,2021年机床工具行业将延续2020年恢复性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有望增长5%以上。考虑到上年基数等因素的影响,增长速度可能呈逐步降低趋势。

 

来源: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责编:张芳丽 

4月汽车产销环比下降 货车降幅明显

5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1年4月,汽车产销环比有所下降,同比呈小幅增长,增速比上月呈明显回落。总体看,汽车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几个明显特点,即汽车产销同比增幅回落、乘用车产销同比保持增长、商用车当月产销同比小幅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明显上升、重点企业集团市场集中度低于同期、汽车出口创历史新高、重点企业主要经济效益运行指标保持增长。

 

 

4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23.4万辆和225.2万辆,环比下降9.3%和10.8%,同比增长6.3%和8.6%。1-4月,汽车产销858.6万辆和874.8万辆,同比增长53.4%和51.8%,产销增速分别较1-3月回落28.3个百分点和23.8个百分点。

 

1. 乘用车情况

 

4月,乘用车产销环比下降9.0%和9.1%,同比增长7.9%和10.8%。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均呈较快增长,其他三大类乘用车品种呈不同程度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产量略降,销量微增,其他三大类乘用车品种产销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1-4月,乘用车产销666.8万辆和679.1万辆,同比增长55.3%和53.1%。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乘用车品种产销依然呈较快增长。

 

2. 商用车情况

 

4月,商用车产销环比下降10.1%和15.9%,同比增长1.2%和2.3%。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客车和货车产销均呈下降,货车降幅更为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产销保持较快增长,货车产量略有下降,销量小幅增长。

 

4月,在货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四大类货车品种产销均呈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轻型货车产销呈小幅增长,重型和中型货车销量略有增长,产量有所下降,微型货车产销均呈较快下降。在客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中型客车产销均呈增长,大型和轻型客车有所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轻型客车产销保持快速增长,大型和中型客车均呈下降。

 

 

1-4月,商用车产销191.8万辆和195.6万辆,同比增长47.0%和47.3%。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和货车产销总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1-4月,在货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微型货车产销增速略低,其他三大类货车品种产销仍旧保持快速增长。在客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型客车产量有所下降,销量小幅增长,中型和轻型客车产销均呈较快增长。

 

3.新能源汽车情况

 

4月,新能源汽车产量环比略增,销量小幅下降,同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销分别达到21.6万辆和20.6万辆,产量环比增长0.1%,销量下降8.7%,同比增长1.6倍和1.8倍。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纯电动汽车产销均呈小幅下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小幅增长,销量略有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增速更为显著。

 

 

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过70万辆,分别达到75.0万辆和73.2万辆,同比增长2.6倍和2.5倍。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4. 汽车出口创历史新高

 

4月,汽车企业出口15.1万辆,环比增长 13.7%,同比增长1.1倍。本月出口创历史新高。分车型看,乘用车本月出口11.7万辆,环比增长17.7%,同比增长1.1倍;商用车出口3.4万辆,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1.2倍。

 

 

1-4月,汽车企业出口51.6万辆,同比增长88.1%。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39.6万辆, 同比增长89.3%;商用车出口12万辆,同比增长 84.3%。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编辑整理:张芳丽)

从CIMT2021部分展品浅析机床工具行业发展趋势

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的CIMT2021(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于2021年4月12-1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成功举办。展会期间观众如潮,火爆程度超出预期。

 

笔者对部分展品进行了梳理,供大家从其中一个侧面了解展会盛况。本文难以描述展会全貌,但可管窥其冰山一角,从而映射出机床工具行业发展趋势。需要说明的是,若有因笔者对展品特点理解不当引起的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一、展会概况

 

本届展会规模宏大,汇聚了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展商,展出总面积达13.5万平方米,布满8个常设展馆和4个临时馆。

 

展品品种琳琅满目,展品规格丰富齐全,数万件展品囊括了机床主机、数控系统、功能部件、机床电器、量仪量具、刃具及夹具、附件等产业链主要产品范畴。其中,主机产品包括金属切削、金属成形、齿轮加工、特种加工、热处理、涂附等多种设备。

 

展品水平体现了世界当今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国际知名厂商及其品牌产品悉数到场,全球最新、最先进的发展成果纷纷呈现。全球知名企业有德马吉森精机、埃马克、格劳博、巨浪、GF加工方案、马扎克、大隈、牧野、哈斯、哈挺、赫克、尼古拉斯克雷亚、法孚、友嘉、斗山、现代起亚、萨瓦尼尼、雄克、ABB、西门子、海德汉、发那科、三菱、THK、上银、蔡司、雷尼绍、马波斯、伊斯卡等。境内主要展商有通用技术集团、秦川集团、济南二机、武汉重型、北一机床、上海机床、浙江杭机、科德数控、重庆机床、宝鸡机床、北京精雕、海天精工、星火机床、山东蒂德、威达重工、格力智能、南通国盛、普什宁江、深圳创世纪、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福建威诺、汉江机床、凯特精工、南京工艺、上海工具、株洲钻石、大族激光、邦德激光、迪能激光等,不一一列举。

 

二、车削类机床

 

车削类机床是展品中的大类,技术特点鲜明。

 

1. 高精度展品较多,展商对精度保持性更加关注,热稳定和热对称结构设计被越来越多的展商所采用。如北一大隈车床采用热亲和技术,热稳定性好。如德马吉森精机的热稳定温控对称结构设计。如龙泽可对应热位移的床身结构设计,从而保证展品高精度和持续精度。搭载测量系统以提高精度,如埃马克的VT 4-4立式车床所有直线轴都有直接式测量系统。有的展品床身采用天然花岗岩和人造大理石,采用静压主轴、静压导轨,使机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抗振性和刚性,保证机床获得较高的精度,如江苏博谷智能的Hard T100高精密硬车削机床定位精度≤1μm,普什宁江的MICRO-T400高精度车床加工零件尺寸精度≤2μm、圆度≤1μm、粗糙度≤Ra0.2μm,大昌华嘉的Moore Nanotech 250UPL超精车床面型精度≤0.1μm、粗糙度≤Ra2.0nm等。

 

2. 自动化程度高。如埃马克的VT 4-4立式车床具有双刀塔,两侧可同时加工,刀塔集成工件夹持器,实现工件自动上下料。因代克斯的INDEX MS24-6多轴自动车床具有6个主轴,通过线性机械手或机器人上下料,配置12个刀架,完成铣、钻、攻、去毛刺等自动加工。马扎克的QTC-200MSY L+GL卧式车削中心搭载桁架机械手实现各种工件的自动化上下料。村田机械的MT200对置双主轴车削中心采用对向双主轴,上、下刀塔,搭载动力刀具及门型机械臂,实现自动上下料。济南一机的J1VL-600ST双刀架数控立式车床配置上下刀架,可对刹车盘两面进行同时加工。江苏迪克的DKCK-ST80双主轴数控车床具有自动上下料装置。陕西诺贝特的XKNC50GL全自动数控车床带桁架机械手抓取工件,实现自动上下料等。

 

3. 专用。针对性强,专业性能优良。如济南一机的WL-800铝轮毂车床,山东沂水的油缸专用车床,宝鸡机床针对汽车车桥加工的CQ7530数控卧式车床,沈阳众一智能的DVL480适用于汽车刹车盘、轮毂、制动鼓、飞轮等回转体零件的加工等。

 

三、镗铣类机床

 

很多展品应用了先进的传动、控制、测量等技术。特别是五轴加工中心,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1. 展品精度普遍较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精度保持性。如北京精雕的JDGR400T,采用全闭环反馈,具有在机测量和修正功能;对主轴、轴承座、转台电机、螺母等关键发热部位进行全方位冷却,保证机床热稳定性;具有“0.1μm进给和1μm切削”能力。大隈的MP-46V立式加工中心,其精确控制的热位移和热补偿技术实现镜面加工。牧野的e500高精密立加,独特的主轴冷却技术,为连续26小时加工、位置精度保持在0.0027mm以内提供了保障。南通国盛的DHM-63卧加,采用滚珠丝杠中心冷却循环来保证机床精度的稳定。此外,展品床身采用天然花岗岩和人造大理石,使机床获得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振性,以确保机床精度稳定,如贝托特•哈默的C 650 U加工中心采用矿物铸石床身、科德的DerThroneVMC50S U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底座立柱采用矿物铸石材料、普什宁江的VMC80IV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床身采用人造大理石材料、大昌华嘉的EVO立加采用整体人造花岗岩结构等。

 

2. 效率高。展品通过双主轴、立卧转换头、双工位等设计提升加工效率,如巨浪凯龙的MC528 TWIN双主轴双转台五轴立式加工中心、VIGELTW 320H Bi.Z双主轴双工作台卧式加工中心。部分展品具有托盘自动交换功能,如济南二机的TH6513A精密卧式铣镗加工中心。同时高速也为高效提供了保证,如秦川机床的VMC40U主轴转速40000r/min、巨浪凯龙的MC528 TWIN双主轴双五轴立加快移速度75m/min;格劳博G150的X/Y/Z轴快移速度70/50/80m/min,加速度6/6/11m/s²;斯达拉格的X45快移速度80m/min,X/Y/Z轴加速度8/11/8m/s²;浙江日发的MCM CLOCK EVO卧加快移速度76m/min,加速度7m/s²。

 

3. 展品采用直驱与直联技术,缩短传动链,提高传动刚度、动态特性及精度。如马扎克的VCE700D L立加采用直联主轴结构;牧野的e500高精密立加各轴采用双直线电机驱动;大连三垒的SVW80C五轴立加采用电主轴;苏州珈玛的LV-800L立加主轴采用直联方式;普什宁江的VMC80IV五轴立加采用电主轴;宝鸡机床的BM10-H立加采用电主轴;威达重工的CMC650u五轴立加主轴采用直联结构,B、C轴采用力矩电机直驱等。

 

4. 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各种感知功能、自适应与自动补偿功能、预测功能、各种操作导航功能、虚拟与仿真、人机沟通能力等,为加工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如北一大隈的MBR-5000H-e热亲和、防碰撞、加工导航、伺服导航智能技术。如马扎克的VARIAXIS i-700智能热屏蔽系统,有效控制机床热位移。如德马吉森精机的NHC 6300对称热不敏感主轴,充分的冷却进行温度控制,通过多传感器测量温度后将信号传给控制器形成闭环反馈。如普什宁江VMC80IV具有温度控制技术,防止主轴热漂移。

 

5. 节能环保意识强。如德马吉森精机从2021年起全部机床生产达到100%碳中和,成为全球首批碳排放气候中性的工业企业之一,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供热、通风和冷却技术,避免碳排放。同时不断提高机床的能源效率。节能减排成为发展趋势,碳中和将备受关注。

 

四、复合类机床

 

复合类展品有车铣/铣车复合、车磨复合、齿轮加工与铣削复合、冲压与激光切割复合、增减材复合、焊接与铣削复合、镗铣磨复合等。复合机床具有强大的工艺复合和工序复合能力,一次装夹可以完成多道工序加工,充分体现精度、效率和自动化方面的优良性能。展品高性能,多轴控制,配置功能强大的软硬件,如直观易用的数控系统、丰富的编程与加工软件、先进的传感和检测装置、直驱与直联功能部件、工业4.0接口等。车铣/铣车复合机床可实现任意角度位置的车削、铣削、钻孔、攻丝、制齿等加工,也可完成复杂空间曲面的加工。车铣/铣车复合机床具有各种感知功能、自适应与自动补偿功能、预测功能、各种操作导航功能、虚拟与仿真、防碰撞等智能功能,如因代克斯的INDEX G420车铣复合中心、马扎克的INTEGREXi-350H S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牧野L2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大隈的MULTUS U3000铣车复合加工中心、WFL的M50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德马吉森精机的NTX 1000铣车复合机床、威力铭-马科黛尔508MT2 铣车复合加工中心、中国通用的HTM63150、DTM-B70S铣车复合加工机床、科德数控的KMC 800S UMT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富信国际的HT65PM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广州霏鸿的FH100P-C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

 

五、磨削类机床

 

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 抗振。床身采用天然花岗岩和人造大理石,使机床获得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振性。如达诺巴特的LG-1000外圆磨床床身采用天然花岗岩、戴杰磨床的Bi5工具磨床采用大理石床身、铸帝的CUBE 350无心磨床床身由天然花岗岩制成等。

 

2. 主轴驱动和进给驱动广泛采用直驱技术和直联技术,以提升机床传动精度、刚度、工作平稳性及动态特性。如上海机床的H367数控随动高精度偏心轴磨床,工作台采用双层结构,由伺服电机直接驱动,砂轮架采用直线电机驱动;哈斯马格的Multigrind®CA磨削中心采用直驱式磨削主轴;达诺巴特的LG-1000外圆磨床运动轴为直线电机驱动;孚尔默的VGrind340S刀具磨直线轴采用直线电机驱动等。

 

3. 智能。牧野的SG10高精密数控刀具磨床,具有抑制机床本体发热恒温控制技术;设备具有针对超硬磨削力的监测系统,实时采集主轴负载变化,通过自适应进给功能自动调节提高磨削效率。另外还有运动模拟和碰撞检测、加工监测、在线测量等功能。如孚尔默的VGrind360刀具磨具有碰撞监测功能;TTB的EVOLUTION高精度刀具磨具有高效编程和支持功能,包括强大的3D模拟和精确的碰撞监控;北一机床的B2-K1026随动式数控磨床具有机床状态监控、故障自诊断及异常报警功能等。

 

4. 精密。CIMT2021汇集了众多精密磨床,其主要精度指标,如砂轮主轴、工件主轴的径向/轴向跳动、磨削的圆度/圆柱度/轮廓度/平面度、运动轴的定位/重复定位精度等,多在2µm左右甚至更高,表面粗糙度达到0.2µm。如大昌华嘉的Moore 500 CPWZ坐标磨、德拉克精密数控螺纹磨床、上海机床H376高精度复合磨削中心、无锡机床WX-1023无心磨床、孚尔默的VGrind340S刀具磨、德马吉森精机的VerticalMate 85多功能立式磨床等。

 

六、齿轮类机床

 

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 自动化水平高。如利勃海尔的LK 280DC刮齿机可完成刮齿、倒棱、去毛刺作业,具有刀具更换装置,齿轮测量功能在主流程进行的同时进行测量与修正。卡希富基的KN80数控滚齿机配置上下料装置,搭载倒棱装置。莱斯豪尔的Rz260蜗杆砂轮磨齿机具有用于修整的C轴数控轴,进行在线修整,双工件主轴技术,在一主轴磨削工件期间另一个主轴执行上料和下料操作。重庆机床的YT7226双工作台磨齿机,可实现工件自动装夹、自动砂轮修整、高速对齿、自动磨削示教、自动修整示教、自动余量分配和自动磨削等整个加工过程的全自动控制。宜昌长机的YK3620数控卧式滚齿机床,具有带位置检测及反馈功能的拉刀机构和自动对刀机构,具有自动锁紧尾座、顶紧力自动调整及检测反馈等功能。南京二机的Y7226CNC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可实现砂轮自动平衡、自动对刀、自动修整、工件自动装夹、自动对齿及自动磨削过程的全自动控制,配备机器人(桁架式或关节式)及料仓等。

 

2. 许多厂商的展品采用直驱技术,实现零间隙传动,大大提高了驱动刚度和动态响应速度。如南京二机的YD3132CNC滚倒一体机,工作台回转轴(C轴)和滚刀主轴回转轴(B轴)均由内藏式主轴电机直接驱动,实现零间隙传动,提高了主轴的驱动刚度和动态响应速度。卡希富基的KN80数控滚齿机,主轴与工作台采用内装电机直接驱动,工作台具有自动消隙功能。秦川机床的YKZ7250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工件主轴采用直接驱动技术等。

 

3. 干切。企业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干切工艺广泛应用,如卡希富基的KN80数控滚齿机、秦川机床的YH系列数控干切滚齿机、宜昌长机科技YKH3180数控滚齿机等。

 

七、电加工类机床

 

展品具有如下特点:

 

1. 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如沙迪克的ALN400Qs具有液面自动调整功能和高速自动穿丝装置(FJ-AWT);苏州电加工所的WK008D智能微孔电火化加工机床,由机械臂自动控制上下物料;苏州宝玛数控的BMT400C具有双向自动紧丝系统;安德建奇的AT40RPCD刀具加工机床具有自动分度监测功能和自动上丝功能,能实现加工件的装卡、测量、修切及检测。

 

2.在保证高精度和精度持久稳定方面,展商各显其能。三菱的MV1200S HS采用直线电机配绝对值光栅尺,提高响应速度和精度,加工件表面粗糙度达到Ra0.28μm。通用技术集团的AF35E,具有实时检测放电间隙状态、放电间隙和抬刀智能控制、精确逆向控制、平动控制及高速高精运动控制算法,实现硬质合金加工的Ra0.2μm高表面质量,模具钢的Ra0.1μm镜面加工。沙迪克的AP250Ls具有开机即可高精度加工的液冷却装置以及空气循环系统,高速高精的“ECO CUT O-Plus”技术,加工的零件粗糙度Ra<0.15µm。安德建奇的AF50采用全闭环反馈等。

 

3. 软件功能丰富。如通用技术集团的AF35E具有自动找正与电极防碰撞功能。如苏州宝玛数控的BMD703-500CNC具有“互联网+”功能,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加工,具有智能化数据库,加工时可绘图编程,具有图形坐标转换、缩放、旋转、显示跟踪等功能,具有自动找正与电极防碰撞功能,具有工艺专家系统。

 

八、激光加工类机床

 

主要技术特点有如下几点:

 

1. 大功率激光器。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应用发展迅速,能量传输简单、应用成本低、能量转换效能高、材料适应性强、输出功率大、切割的板材厚度大、切割速度快。展品多搭载万瓦级以上激光器。如大族粤铭20000W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切割机及超大幅面激光切割机、深圳迪能15000W 的D-SOARPlus2560FCCBSD激光切割机、济南邦德20000W的S4020激光切割机、广东宏石20000W的GF系列高功率大幅面激光切割机及15000W的G6025H高功率激光切割机等。

 

2. 激光头功能强大。如广东宏石的激光切割头具有系统可查看状态,焦点精准调节,自适应校正,温度实时监控,故障智能预警,主动防碰撞保护功能。如大族激光的光纤五轴激光头实现C轴n×360°无限旋转,A轴±135°摆动,可进行中厚板曲面曲线切割,比传统激光器节能环保,免光路维护,具有焦点精准调节、自动校准、故障报警、防碰撞保护等功能,适用于汽车、模具等领域的碳钢、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材料的空间异型三维零件的精密激光加工。

 

3. 自动化程度高。三菱的ML4020GX-F60二维光纤激光加工机,搭载新型自动化分拣系统,实现高可靠性和AI引导的“不停顿加工机”生产。大族粤铭激光切割机的自动随动调焦切割头、自动交换工作台、变频变焦穿孔、自动寻边、超时自动休眠。江苏亚威的HLS系列激光切割机具有上下料装置及料库。深圳迪能的D-SOAR激光切管机卡盘具有自动调节中心功能,能够实现快速定心装夹,同时可以自动调节夹持力度,确保薄壁管不变形,同时具有自动上下料系统。

 

4. 高动态的结构设计及驱动。德马吉森精机的LT 20激光加工机床,XYZ轴直线电机驱动,具有高动态性能,加速度>2g。深圳迪能的D-SOARPlus2560FCCBSD-15000W激光切割机,龙门架横梁采用航空铝压铸成型,双电机驱动。大族粤铭的展品采用轻量龙门架设计、高扭矩伺服电机双边驱动,保证高加速度和高动态特性。江苏亚威的展品采用直线电机驱动技术,最大速度280m/min,最大加速度4.5g。信宜华会的FLC3000-4020高速光纤激光切割机,龙门架采用双驱动系统。

 

九、成形类机床

 

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 高效。设备具有模具库,解决频繁更换模具问题,如德国全斯福的DB 622-CNC-ROBO-R/L机器人弯管单元,机器人配备有左右弯曲头,一次夹紧即可覆盖两个弯曲方向,每个折弯系统可配置6个模具。萨瓦尼尼的多边折弯中心拥有通用的万能折弯模具,可对冲剪好的板材进行柔性折弯,操作人员只需将板材放在工作台上,一次定位便能自动完成多边折弯。

 

2. 自动化程度高。如江苏金方圆ASM数控转塔冲床自动化加工单元,集成上下料机构,可配大型仓储单元。村田机械的M3048TG+HS2512数控冲床+自动上下料装置,实现3吨托盘材料的无人化上下料加工。南通麦斯铁柔性生产线,上料、下料、板料的定位及送进,模具的选择,冲压过程的实现以及故障报警等,均能够通过数控系统控制自动完成。

 

3. 适应。专业的软件支持,简化编程和操作功能,降低对操作者经验和技能的依赖,展品显示出很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如萨瓦尼尼的多边折弯中心独有的智能化板材特性自动补偿技术MAC 2.0,实现设备对板材及外部环境变化的自适应;德国全斯福机器人弯管单元具有弯管机器人专用软件;江苏金方圆的机器人自动化折弯单元,折弯程序编辑简单易懂;江苏亚威的机器人折弯单元模块化程序软件等。

 

十、数控系统

 

展品主要特点如下:

 

1. 智能。数字双胞胎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交互。展品具有自适应控制功能、刀具破损监测功能、误差补偿控制功能、防碰撞刀具工件保护功能、远程故障诊断维护功能等。如西门子数字化原生数控系统、华中HNC-948新一代iNC人工智能数控系统等。

 

2. 互联互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以及数控系统互联互通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制造提供了保障,人与设备之间的联接、异构设备之间的互联、设备之间的互操作、应用软件与设备之间的联接等,在系统的支持和控制下,得以实现,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如西门子系统、华中数控系统等。

 

3. 高速、高精度。数控系统控制高速、高精度加工,减小插补误差、缩短插补周期,西门子采用80位浮点计算精度,FANUC31i和三菱M800、M700等系统都实现了纳米插补功能,插补周期在0.125ms以下。

 

十一、刀具类

 

展品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

 

1. 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刀具企业不断研究新技术,试验新结构,应用新材料,不断改善切削条件、提高加工效率和工件表面质量。如春保森拉天时复合材料合成镗杆。如瓦尔特的M5130方肩铣刀,经特殊设计,齿数增加、刀片截面加大、定位接合面更大、刀体支撑加强。如上海工具厂的涂层刀具,提高了刀具的高温性能和耐磨损能力,提升了抗冲击能力。如欧士机的刀具涂层主攻高硬材料,兼顾刚性和锋利性。

 

2. 整体加工解决方案。很多展商将在不同领域或对典型的零件展示其独到的理解和研究成果,提供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特殊定制,使得生产成本更低,稳定性更好,加工效率更高。如春保森拉天时电机壳加工解决方案,如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的球笼式等角速万向节中内外星轮轨道加工解决方案,以及株洲钻石汽车工业、航天航空刀具解决方案等。

 

执笔:丁浩龙(协会市场部) 责编:张芳丽

全球制造业增速继续加快,3月份 PMI为57.8%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2021年3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57.8%,较上月提升2.2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保持在50%以上,连续2个月环比上升。分区域看,各州制造业增速较上月均有所加快,亚洲和非洲制造业PMI小幅提升,欧洲和美洲制造业PMI较上月上升较为明显。综合指数变化,全球制造业增速较上月继续加快,全球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增强。

 

 

全球制造业增速的加快带动市场对全球经济预期有所增强。经合组织在最新的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1年全年经济增长5.6%,高出去年12月的预测1.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速加快的原因一是世界各国持续对疫苗的积极推广,提振了市场信心。二是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延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制造业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制造业产品价格提升,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动力。三是国际贸易的恢复,特别是货物贸易的提升增加了市场流动性,改善了供应链环境,为制造业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良性互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1年全球贸易额将增长8.1%。

 

但也要看到,在当前经济恢复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疫情反弹对全球经济的影响,3月22日世卫组织表示全球新增病例数量已连续五周上升;二是苏伊士运河堵塞对全球海运物流的短期影响,或将导致全球贸易成本增加,部分企业生产中断,物价上涨等问题;三是各国货币宽松政策带来的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可能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一定负面效应,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隐患。

 

分区域来看,呈现如下特点:

 

1. 非洲制造业增速有所加快,PMI有所上升

 

2021年3月份,非洲制造业PMI为51.6%,较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显示非洲制造业恢复速度有所加快。随着疫苗的有效普及,非洲制造业继续保持恢复,经济预期将增长。非洲自贸区的全面实施将带动制造业水平有所提高,为经济恢复提供动力。3月12日,非洲开发银行发布《2021年非洲经济展望》,预计2021年将逐步复苏,GDP将增长3.4%,但增长预期能否实现,还面临疫情、债务、政治与安全局势等不稳定因素影响。

 

2. 亚洲制造业复苏态势有所增强,PMI小幅上升

 

2021年3月份,亚洲制造业PMI较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至52.6%,连续6个月稳定在51%以上,表明亚洲制造业复苏态势有所增强。主要国家中,中国制造业经济恢复势头有所加快,一季度总体呈现平稳增长走势,较好地带动了亚洲经济的恢复。从其他国家看,日本制造业景气持续改善,增速较上月有所加快,韩国制造业保持增长,增速与上月持平。

 

当前中国仍是带动亚洲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增长普遍抱有较高的预期,如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2020贸易和发展报告》更新版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1%。世界银行发布的2021年最新一期《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也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强劲,预计从2020年的2.3%加快至8.1%。同时在RCEP签署后,亚洲各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为亚洲经济带来许多新机遇。

 

3. 欧洲制造业增速明显加快,PMI加速上升

 

2021年3月份,欧洲制造业PMI较上月上升3.4个百分点至59.5%,达到近两年最高水平,显示欧洲制造业增速明显加快,欧洲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增强。欧洲制成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欧洲制造业的快速回升,为后续欧洲经济全面复苏打下了基础,同时欧元区财长表示将维持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措施,欧洲央行也表示将加快购债步伐,以帮助经济加速复苏。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欧洲疫苗接种工作并不顺利,某些疫苗由于副作用被暂停使用,这也导致部分地区防疫措施趋紧,对服务业影响较大,后续疫苗问题得到解决后,欧洲经济有望进一步回升。

 

4. 美洲制造业增速加快,PMI高位上升

 

2021年3月份,美洲制造业PMI为62.3%,较上月上升3个百分点,显示当前美洲制造业增速加快,经济恢复势头增强。美洲经济的复苏依赖于美国制造业的加快增长。ISM(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PMI高位上升至64.7%,生产和需求均加快增长。拜登政府在出台了1.9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救助计划后,又准备推动规模可能高达3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从而增加居民家庭储蓄,加上美国疫苗的加速接种,都将有效地提振消费,推动美国经济加速复苏,美国经济分析局预计美国经济将创出自1984年以来的最强劲增长。但较高的失业率与较低的劳动参与率仍会给美国经济复苏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

 

(来源: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责编: 张芳丽)

CIMT2021 | 德国机床制造商重回中国

 

“终于,我们迎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展览会。”参展商及参观者齐聚展台展开面对面交流,这正是众多德国机床制造商对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1) 翘首以盼的。此次展会,150家德国公司带来了分属机床、切削工具、装夹技术、测量技术、模具、数控技术及软件等类别的展品,总展览面积达到7,500平方米。

# Shane Sun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境受限,德国制造商们将主要由其在中国的子公司亮相参展,”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VDW)执行董事Wilfried Schäfer介绍说。多年来VDW一直向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申请在CIMT上设立德国联合展台,并负责该项目的落实。今年由VDW协会在中国的代表Shane Sun先生执行。

 

中国市场先前承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沉重打击,但现在已经迅速复苏,预计2021年中国工业生产和资本投资将分别增长 5%以上,机床消费量可能会实现 10%的强劲增长。

 

德国机床制造商是中国工业客户宝贵的合作伙伴

  

 “就中国市场而言,德国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机床供应商。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各个客户领域,如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电力等等。”VDW协会中国代表Shane Sun 解释道。凭借在全球所有这些领域的优秀技术,多年来德国机床行业都是中国工业客户宝贵的合作伙伴。

 

在过去两年,德国出口量减少了近 45%,出口额从 23 亿欧元将至 13 亿欧元,涉及的主要产品有加工中心、磨床、零部件、车床等。相比之下,中国进口量未遭受如此大的重创,2020 年仅下降了 28%,交付的进口产品大多是零部件和配件。

 

种种迹象表明今年经济将再次增长。去年来自中国的订单稳定下来,甚至在第四季增长了17%,增幅达到两位数。“2021年的发展会更加鼓舞人心,因为我们应该早已迎来转机。”Schäfer说。他相信,CIMT将为推动双边业务再次做出额外的贡献。

 

他总结道:“中国对现代生产技术的需求仍然巨大,特别是因为中国工业界的下一步举措是推出也能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更高质量的产品。我们相信CIMT 会是个很好的平台,中国客户将会信赖并选择德国制造商们展示的产品。”

 

CIMT 是 umati 进入中国的新起点

  

VDW 在 CIMT 设有一个 umati 展台。umati(通用机械技术接口)是机械工程行业及其客户的社区,用于促进和传播基于 OPC UA 的开放式标准化接口。在CIMT 演示的目的是向中国机床行业介绍机床与更高层次 IT 系统通信的接口规范,并展示其工作的便利性。

 

在德国展团中有六家公司已使用umati连接了彼此的机器。“很遗憾,新冠肺炎疫情阻止了更多公司加入我们的活动。”VDW研究与技术总监,负责OPC UA在机床行业活动的Alexander Broos博士说道。为了使 umati完全进入中国,同济大学先进制造技术中心(amtc)正在北京为其技术基础架构提供支持。

 

 “我们也很高兴将机器和服务与中国的机床互联倡议NC Link连接起来,这是2019年EMO 汉诺威欧洲机床展会上成功合作的延续。”Broos博士说。那时,一批领先的中国数控机床制造商与umati成功建立了联系。Broos博士表示,现在NC Link团队已经实现了与OPC UA基础设施的连接。

 

Umati参加CIMT的核心目的是umati演示,它由一个与计算机实时连接的数据中心和一个专用仪表板组成。将机器与它连接起来,机器的数据会流入umati的仪表盘,记录在https://umati.app。通过相连的机器或在相关展商展位上的二维码,用户就可以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实时查看数据。

 

Broos博士总结说:“此次展会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umati在国外扬名,累积丰富的经验。我们希望它能在其他市场上再次出现。”

我国造船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一季度三大指标国际占比均达四成以上

2021年1-3月,全国造船完工量97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9.8%,其中海船为242万修正总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17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51.7%,其中海船为675万修正总吨。截至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784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其中海船为2932万修正总吨,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8.5%。今年1-3月,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在四成以上,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3.4%、47.4%和44.6%。

 

2021年一季度,全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77.5%,比2020年底提高6.9个百分点;新承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89.9%,比2020年底提高15.7个百分点;手持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70.6%,比2020年底提高2.6个百分点。

 

(来源:工信部装备工业二司 责编:张芳丽)

CIMT2021 | 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智能化为方向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毛予锋表示,2021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智能技术引领高档数控机床为未来发展方向。

毛予锋18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1)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呈现大幅低开、持续恢复、以增长收尾的特点,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总量经过近几年的波动式下降,从2021年订单情况看,市场需求显现出触底恢复态势,行业运行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增长趋势,在普遍大幅下滑的全球机床工具市场实属不易。但同时,外部环境的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增多,都会对需求预期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将是大势所趋,这为机床工具行业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毛予锋强调,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也是全球制造业的共识,智能机床则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当前,世界领先的机床工具制造商、控制系统提供商都在大力研发智能机床产品,智能化已经成为高档数控机床的标志和发展方向。

毛予锋称,在此背景下,以“融合共赢 智造未来” 为主题的CIMT2021展会将承载更多的行业期望。于4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举办的CIMT2021将成为受疫情影响国际知名机床展停办后,首先恢复的国际机床工具展览盛会。此次疫情对全球国际分工产生重大影响,国际分工将会重新并加速调整,并带来跨境贸易投资和产业格局的重大变化。得益于中国疫情防控取得的胜利成果,未来中国经济恢复和增长势头明显,这将给机床工具消费带来需求支撑。

作为全球四大国际机床展之一的本届展会已吸引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制造商报名参展,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机床协会和贸促机构组团参展。全球范围内的知名机床工具制造商将携其最新技术和产品悉数到场,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热点技术将成为关注焦点。

VDW:2021德国机床行业的产量将增长6%,中国成为重要推动因素

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VDW)预计,到2021年,德国机床制造行业的产量将增长6%,达到约126亿欧元。在协会的年度新闻发布会上,VDW主席Heinz-Jürgen Prokop博士指出,经济状况的好转会促进投资意愿。他说:“经过两年的努力,仍有一些工作要做。” 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和资本货物行业的德国ifo商业环境正在增长。 

在2021年年度新闻发布会之际,VDW展望了机床行业 

中国正成为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汽车行业(最大的机床客户)正在从中国的繁荣中受益。在欧洲,在经济严重下滑之后,投资有望再次增长10%。VDW的合作伙伴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预测,到2021年,订单量将强劲增长35%。在2020年11月和12月已经有这种迹象。Prokop博士说道:“尽管如此,要回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水平,我们仍然有困难。”

 

2020:艰难前行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德国机床制造行业订单量下跌了30%,与2019年跌幅达到了相同的数量级。所有其他关键数据也都降至非常低的水平:产量减31%,出口减29%,国内销售减33%。 

不同的是,2019年的产能利用率仍超过88%。由于缺乏订单,2020年的产能利用率下降到了72%。这与2009年金融危机的水平相当。到2020年,雇员人数减少了4.5%,达到7,0000名。“然而,考虑到产量的大幅下降,很明显,企业希望尽可能长时间留住训练有素的员工。为此,短期工作的机器仍然是有用的和必要的。” 

国际市场 

尽管疫情影响严重,但德国机床制造商在国际竞争中仍表现出色。在生产方面,德国机床行业以16%的比例位居第二,仅次于中国和日本。在出口方面,德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所占份额为20%,仅次于日本和中国,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出口国市场。中国从德国进口机床的总额为54亿欧元,该市场的机床消费量为180亿欧元。 

机床需要采取技术攻势以实现环保 

德国机床行业从绿色协议和到2050年的气候保护目标中看到了巨大的机遇。根据欧7标准,欧盟委员会(EU-Commission)现在计划在2025年前将汽车和卡车的排放限值设定为零。Prokop评论说:“这基本上禁止使用内燃机,完全转向电动汽车。”专家认为,内燃机在技术上将很难实现零排放或要付出非常高的成本。事实上,现代内燃机在中期内是实现气候目标不可或缺的。它们已经保证排放值比法律要求低50%。此外,使用以氢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子燃料可以很快减少排放,特别是在车队中。重型货物运输、移动农业和建筑机械、消防队或船舶也将在较长时期内依赖内燃机,因为直接电气化遇到了技术限制。只有在发动机技术各个方面都运转正常的研究环境和价值链中,才能保证在这些应用领域具有更大的环境友好性。Prokop博士解释说:“内燃机的突然终止会减缓技术进步,因为有了欧7标准an,没有人会再投资开发内燃机。”专家们担心,这会使德国失去50万个工作岗位。 

因此,VDW正在支持最近发布的VDMA的立场文件。这就要求对环境友好的机动性采取技术攻势,目的是与各个行业一起实现“气候中和”。因此,废气和CO2将通过许多不同的技术得以减少排放。在未来的车辆中使用氢气和合成燃料与进一步优化内燃机,与使用燃料电池技术一样重要。根据Prokop博士的说法,仅依靠100%的电动汽车会导致电力需求的急剧增加,而目前这无法用可再生能源覆盖。

 

他总结说:“欧盟被要求启动这样一个基础广泛的现代化并为此设定框架。” 除汽车行业外,这还将促进诸如建筑和农业机械制造商等下游部门的转型过程。